文苑漫步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 您现在的位置: 文苑漫步_文苑漫步
雁 过 秋 空 (散文)
发表于:2011/9/15 [ 阅 1033 次 ]
上官建国 几场寒雨下过,田野上的风变得冷飕飕的。汾河两岸的秋庄稼早已被农民们割光收净,空旷的大平原显得枯寂而萧索。我漫步在莲藕田的小路上,只见所有的莲叶全被霜打蔫了,由原先的墨绿变为焦黄,打着卷儿在冷风中摇曳。远处有一伙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挖藕,那个身穿枣红色秋衣正指挥干活的汉子就是我的邻居叶福安。 突然间,我听到头顶有雁的鸣叫声。抬头仰望,只见蓝莹莹的长空里有雁群从遥远的天际飞来。它们由一只大雁领头一队一队的,有的排列成“人”字形,有的排列成“一”字形,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威严而庄重地由北而南,飘然远逝。群雁飞过后不久,我看见在深邃的天宇中,一只孤雁在奋力地往前赶路。它没有雁群中的个体那么悠然,两张大翅膀在急促地扇动,它的鸣叫一声紧过一声。我听得出,那凄厉的叫声中充塞着孤独,并有几分焦灼,但并不绝望。它虽被古代人们称作“断鸿”,但它那种奋发搏击、奋起直追的劲头和精神,实在令我动容。看到这只落伍的雁,我不由得把它与叶福安联系在一起。 叶福安今年40岁,自小聪颖,但家境贫穷。记得他从小学一年级直到高中毕业,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然而偏偏考大学名落孙山,接连补习了两年,考得一年不如一年。他原先远大的理想破灭后,偃旗息鼓回到农村,守着祖上留下的三间破屋日夜沮丧。他娶妻生子后,境况就更加拮据。打工没多少力气,做生意没有本钱且拉不下面子,又没任何谋生的手艺,靠那几亩土地“割过麦子种棒子,光景总是老样子”。妻子看到邻居们一家一家地盖新房,买家电,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这个书呆子总没长进,自然气不打一处来,吵嘴打架闹离婚成了家常便饭。闹到最后,妻子横下一条心抛开他和孩子离家出走,从此,他更加艰难。好在叶福安还有一肚子学识,在县城的铁路桥下摆起卦摊,对驻足行人察言观色满口之乎者也地搅动三寸不烂之舌,当上了帮人洞察祸福的算命先生。背后,大家谑称他是“现代孔乙己”。他的穷困揪动着村干部们的心。 2004年,村里实行大规模农业调产,集中开发汾河摊莲藕田。村干部们聚在一起研究,决定对这位“孔乙己”拉一把。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里,支书老吴和村主任走进他那破烂不堪、满目狼藉的小屋,开门见山地说:“你不能老穷着!你有学问,脑瓜灵活,只要扑下身子干几年,照样能过上好日子。承包莲藕田吧,村委会对你实行特别优惠!”叶福安眼睛一亮,忙问:“如何优惠法?”老吴说:“每亩地200元的承包费,大家同意你今年缓缴,买种子和肥料的信用社贷款由我和主任给你做担保人,莲塘灌水费允许你给电灌站打欠条。”一听这话,叶福安激动得双手发抖,灰黄的脸孔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他的手掌在桌子上一拍,高声喊道:“大伙如此往好路上拽我,我若不干出个样子来就他娘的枉在世上走一回!” 当即,叶福安与村委会签订了50亩莲藕田承包合同,接着紧锣密鼓地跑贷款、认地块、去县图书馆找相关莲藕种植的资料,到科技局请教专家,从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取了土样进行测土配方。叶福安的“套路”果然与众不同。到了五月莲塘下种,灌水,下肥,叶福安白天黑夜连轴转,在他最忙碌的时候,老吴带领一帮党员干部给他帮忙,为了让他也和大家一样过上好日子,大家心甘情愿尽义务。 自从承包莲藕田,叶福安一扫懒散毛病,为“不枉在世上活一回”,他夜以继日地下苦,劳作,苍天不负有心人,当年叶福安就获得纯收入近20万元的回报!5年下来,叶福安鸟枪换炮!去年春天,他招聘了乡间最过硬的建筑队,拆去那座风雨飘摇的老屋,盖起来具有现代风格的乡村小别墅,并开着小汽车做他的莲菜生意。出走的妻子,在外地并没找到她理想中的幸福,得到叶福安浪子回头的消息,她毅然铩羽而归。 我走进叶福安的莲藕田,他跟那些青年男女谈笑风生,挖一亩500元,谁都抢着干。叶福安正将挖出的藕装车。我看到那一条条洁白肥硕的莲藕,不禁感叹,一定能卖好价钱。他说,已经在网上联系好了,今天下午就有老板来收购。 这时,我再次仰望湛蓝的苍穹,又再有群雁飞过,那高亢、嘹亮的雁鸣声,震撼着广袤的汾河平原。我相信那只落伍的孤雁定然能赶上前边的队伍,和它的伙伴们共同翱翔!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