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时政要闻 本刊特稿 综合信息 舆论监督 舆情转载 旅游文化 文苑漫步 警钟长鸣 企业之窗 读者来信 本网公告
现在时间:
旅游文化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文化_旅游文化
恒山罗汉洞重露真容
发表于:2011/11/2 [ 阅 616 次 ]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点击评论
 

从洞内向外看正是水库


石碑


罗汉洞是北岳恒山的古迹之一,因长期隐于恒山水库水体而真容不露。日前,记者随同浑源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有关专家对罗汉洞遗址进行了探访。


神秘文化遗址隐于水库水体


恒山旅游资源丰富,古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之说,罗汉洞就是其中的“八洞”之一。据传洞内建有罗汉寺,寺内塑有十八罗汉塑像,1958年修建恒山水库,与原恒山山门一起沉没于库区。


关于罗汉洞,在浑源民间有一段很有趣的诗联文化传说:金代状元刘撝目睹恒宗、翠屏奇景后,欲拟一副对联,但出了上联后,却苦思冥想终不得下联,使这一奇联难以成就。他拟的上联是:东恒宗西翠屏两山夹一峪峪中有水水打水磨团团转。其后数百年未能有人对出下联,直到清康熙皇帝上五台山经由恒山罗汉洞时,触景生情,才拟出一与之对仗且合意的下联:南罗汉北悬空两寺隔一岭岭下起风风吹铜铃铮铮响。


据张剑扬修著的《恒山志》记载,昔年罗汉寺门前悬挂的就是这副天下绝对。


罗汉洞的遗址位于现恒山水库西侧山麓的较低处,与悬空寺、三清殿呈低、中、高排列,遥相呼应,同为恒山翠屏峰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年水库水量较大时,整个罗汉洞都隐没在水体以下,因此长期以来,对于当地文物及文化部门来说,这一文化遗址一直因真容不露而颇具神秘意味。近年来由于水库清淤,水位下降明显,去年以来重新露出水面后一直未被淹没过。由此,记者才得以有机会探访这一重要文化旅游资源的真容。


罗汉洞内发现三通古碑


当天上午9点,探访组出发,首先驱车来到瓷峡峪南端,因道路难行,在库区无水地带行走没多远就不得不弃车步行。一路涉河滩、过荆棘、攀绝壁,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看到前方一个呈流畅圆弧形的天然石洞,同行的浑源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白明星推测此洞就是罗汉洞。


洞内光线不好,但仍能大致测算出洞宽约十六七米,入深四米左右,高约两米。记者一行进入洞中,未发现有成型建筑,更未见有民间传说的罗汉的塑像,但可散见石料、砖材等明显为建筑结构的用材及一些砖雕遗存。据此判断洞内应该存有建筑,但因长年水中浸泡而垮塌毁损。大家叹息之际,突然有人惊喜地大喊:“这里有碑。”大家循声寻去,果然,看到一通制作考究、形制精美的石碑斜倚在西洞壁,碑文清晰,字体隽秀。通过辨认,这是一块清乾隆60年重修碑,据其记载,“罗汉洞位于翠屏山之阳,其由来远矣,开创不知起于何年,而重修已经数次,上次重修是在乾隆39年,本次重修由时任奉直大夫浑源州事正堂加五级纪禄十次、名字为宣枋的浑源地方官员牵头……,共修建房屋七间,钟楼、门楼各一间,围墙一间,历时数月完工。”从碑文记述中,可见当时罗汉洞规模颇为宏大,住持、僧人等寺院形制齐全。


经过进一步认真搜寻,探访组又在洞内东南侧发现一通断为两截的清道光28年重修碑,同样碑文清晰,内容基本完整。另外,还发现一通同样断为两截的康熙年间的古碑,字迹也可基本辨识。


探访发现对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浑源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白明星说,根据这些遗存可判定此洞即为罗汉洞,由于长年在水中浸泡,传说中的罗汉寺及罗汉塑像可能已经损毁。白明星说,虽然这一现状比较遗憾,但探访发现的几通古碑,却记录了罗汉洞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包括浑源州官宣枋的记载等,对研究浑源历史、研究恒山文化等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随行的浑源县文物局有关人士说,如果有幸能对充满文化魅力和传奇色彩的罗汉洞进行进一步发掘及复建,将为发展规划中水陆两路游恒山增添又一胜景。


本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张富

责任编辑:
组织机构  |  联系方式  |  招聘英才
版权所有 © 2011-2025 沃土编辑部 准印证:(2010)L字第035号
晋ICP备2022012077号  晋公网备14100002000412
纠错QQ 845394373  监督电话:010-61057938
邮箱:wotuzz@163.com  技术支持:黑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