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 您现在的位置: 综合信息_综合信息
一位共产党员的永生承诺——记临汾供电分公司离休干部解黎明捐资助学的事迹(图)
发表于:2012/2/11 [ 阅 700 次 ]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经济日报
曾接受解奶奶捐助的大学生遆晋梁经常会来看望解奶奶。本报记者张剑雯摄 86、15、10、150,这些数字简单看起来,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这些数字放在一起,却见证了一个平凡人的伟大。临汾供电分公司离休干部解黎明,这位86岁的老人,在15年的退休时间里,捐资助学10余万元,资助了150名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她的坚持被人们关注,她出手阔绰背后,对家人的“斤斤计较”让旁人难以理解,她对信念的坚定,让人们对共产党员有了更深的理解。 她在很多人眼里是平凡的,但她所做的事迹却被人们看作伟大。 她的坚持不仅赢得了钦佩的目光,更获得了许多的荣誉,这些熠熠生辉的荣誉和称号也只是她生命历程中的一段认可,而由她平凡往事中提炼生成的不平凡的精神,却已成为党旗上永不褪去的颜色,永远富有感召力的党员精神。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解黎明老人的生活,从这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人仍然执着坚定的目光里,从她自己的讲述里、周边的亲戚朋友的评价里,我们深深地体味着、感动着。 每年“党的生日”那天,老人都会为贫困孩子捐资助学,因为那不仅仅是一次捐款,更是一名离休党员的事业 捐款,这种好人好事在现在的社会也是常见的,但是给党立下承诺,每年都要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捐款,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2000年7月1日,解黎明老人与老伴商量后,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以书面形式向党组织做出了郑重承诺:“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经我俩研究:我们生活提高了,但也不能忘记那些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困难群众,特别是那些优秀的青少年,考上大学以后,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半途辍学。为此,我俩商定,在有生之年为他们尽一点绵薄之力,即每年七月一日那天,也正值高考前夕,我俩每人拿出壹千元(共贰千元)捐给贫困学生,表示一点爱心,这份爱心延续时间直至我俩离开人世。” 而这份承诺更多的是源于一位来自北京的知青程玮。 1997年3月,曾在汾西县插队的北京老知青程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山西大宁榆树乡金圪塔村开发扶贫项目,当解黎明和老伴得知程玮事迹后,毅然把平时节俭下来的10000元资助给程玮搞项目开发。 为了二老的心愿,也为了让孩子们永远记住两位普通的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程玮把二老捐出的10000元用在了金圪塔希望小学的建设上,购买了教具、课本、图书和其它设施,一次就解决了19名儿童的上学问题。 在当时,10000元并不是个小数字,而老人的孩子们每月收入也不过几百元。这么多的钱用在外人身上,而不是帮助家里人,二儿子寇永安刚听到这个消息,很不理解。 但解黎明老人的问题,让他无言以对:一个北京人可以放下安逸的生活,到贫困山村搞扶贫开发,在山上没有电,没有新闻,手机没有信号,路又不通,她的这种精神你能做到吗?这种精神打动了我,我年纪大了,我也做不到,但我和你父亲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帮助她。 听了母亲的一席话,寇永安为母亲的觉悟所感动,毅然帮助父母把1万元送到了程玮手中。 其实老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也并非偶然。据了解,解黎明与老伴先后离休后,并没有安享晚年。夫妇二人认为,虽然两人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是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还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还在。起初,他们是零星地去拿些钱帮助身边的困难家庭。直到受到程玮的影响,两位老人才有了这一念头,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的事情,也成为解黎明心头无时无刻的牵挂,也使她下决心把资助贫困学生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当我们举起拳头入党宣誓的那一刻,在我的心里那是真正坚定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老人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 俗话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 2003年,解黎明老人拿出7000元助学,认领了27名困难家庭的小学生; 2004年到2006年,先后拿出1万多元资助了30个困难家庭,认领了17名困难家庭女童; 2007年到2011年,先后拿出5万元资助了25名困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 解黎明老人几十年如一日过着俭朴的生活,膝下尚有需要帮助的儿孙,可她却在15年的时间里,捐助贫困学生150余人,捐助款达到10万余元,她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周围的人传递着一种精神。 递交承诺书后,解黎明便开始与老伴打听、收集每一个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学生信息。 起初,解黎明老人只要听说哪个村子有困难的家庭,她就去捐,有时平均下来一家只能拿到50元、100元钱,老人觉得这样的捐赠像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困难家庭孩子上学的实际问题。于是,她便开始转换捐赠的方式,进行有重点的捐赠。 每年,她都会让临汾市文明办帮她选定五个家庭贫困孩子进行捐赠,那时每年掏2000元;2007年,她听说国家对农村孩子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她又将捐赠的对象转移到了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大学生。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五个孩子上学。 尧都区刘村中学139班的张杰云,是老人捐赠大学生的第一个受益者,也是让老人最揪心的一个。 2000年,当张杰云以503分考入天津商学院法律系时,却为学费犯了难。张杰云家是当地出了名的困难户,家中72岁的奶奶、半身不遂的父亲、听力不好的母亲、读初中的弟弟……这样的家哪有钱交学费啊! 就在张杰云一家孤立无助的时候,尧都区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区长王九菊,带着解黎明老人来到张杰云家,并带来了2000元。原来解黎明在广播上听说特困生入学困难,就主动联系了王副区长,并送来了捐助款。解黎明拉着张杰云的手说:“以后有啥需要就告我,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材报答国家。” 从村里回来,张杰云那双破旧的已露出大脚拇指的布鞋一直牵绕着老人的心。“看到杰云连件出门的衣服都没有,我难受。咱家大小就有8个共产党员,有的还是国家干部,咱不能不管。”最终,在老人的带动下,全家为张杰云准备的四季换洗衣服和日用品足足装了三大包。 在解奶奶的感召下,社会各界都向张杰云伸出了援助之手:尧都区每个区领导都资助了500元,八中校长也送去了1000元…… 而张杰云仅仅是她15年来捐助的150多个学生中的一个,有些孩子上学后,还经常会给老人来信,老人最开心的就是了解到资助过的学生在学校的近况。 老人在兑现自己承诺中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让身边的亲人由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面的理解,再到支持。 在捐资助学中,解黎明尤其对农村困难家庭的女孩子有所偏爱。解黎明老人说,“农村还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很多女孩子一生就是围着锅台转,然而只要有人扶她们一把,就会改变那些学习好的女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2002年6月26日,解黎明老伴因病去世,当大家还在为故去的亲人悲痛时,老人却惦记着四天后“党的生日”那天,要替老伴和自己向困难孩子捐资助学的承诺。 2011年的6月份,解黎明老人刚因膝盖做了手术,在医院病床上休息时,她依然没有忘记捐资助学的事。孩子也劝她先好好养病,但老人却坚定地说,捐款是她的事业。 时刻惦记着自己的那份承诺,让儿子寇永安深深地敬佩这位身边的老党员。“妈妈曾跟我们说过,当我们举起拳头入党宣誓的那一刻,在我的心里那是真正坚定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空洞,更像口号,但是母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对捐款承诺的兑现,让寇永安真正体会到了母亲作为党员的坚定性和对母亲所做的一切的理解。 为了信守自己的承诺,2011年,她又向党组织郑重提出,每年在捐助贫困大学生1万元的基础上,再捐助贫困家庭1万元。这样,她每年的捐款超过了自己养老金的40%。从开始每年捐助2000元到现在的2万元,老人的捐助金额翻了十倍。 钱多少是个够?或许一、两千元钱,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桌饭钱,但对于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却很重要,关键的时候扶一把就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长时间的持续捐款,捐款额度又不断增加,她的经济条件应该不错吧?”有些人难免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2012年2月8日,记者走进了老人的家。八十多平米的房子里没有过多的家具,也没有高档的家用电器,家里的餐桌上,一只粘补过多次的塑料托盘仍在用着,一只白色搪瓷杯子已斑驳脱色,倒是各种荣誉证书和照片很是显眼。 对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来说,钱是生活或者说是生存的基础。在外人看来,出手阔绰的解奶奶,其实生活过得并不富裕,与老人交流起来,才明白解奶奶捐资助学的阔绰背后,钱是“抠”出来的。 “孩子问我要钱,我一般是不给的。除非他们家里有急用,而且钱数上千元,我就会让他们打借条。”解黎明说完自己都笑了,而在旁听的记者听到这样的话也觉得不太可能,不可理解。 可以把钱毫不迟疑地捐给外人,却对自己家的孩子们“斤斤计较”。这样的事情,让二儿子寇永安至今回忆起来都很难理解。寇永安告诉记者,“有次我二儿子上学急用钱,我当时身上没有那么多,让他问奶奶要,可老人却让孙子打借条。你说这钱她都可以捐给外人,却不能给自己的孙子用,还要打借条,这事当时真的想不明白。” 老人的小女儿因为家里买房急需用钱,老人不仅让女儿打了借条,还一直催着女儿还。女儿有些不高兴地说:“还了钱,你就给别人了。”解黎明却说:“这很正常,因为你们家比那些困难户的日子好过多了。” 起初,老人的做事方式孩子们并不理解,只是出于对母亲的孝顺而尊重她的决定。 对于这样违悖常理的做事方式,孩子们不理解,解黎明老人也知道,但她总会对孩子们讲一个道理:“你们每个人都有退休金,孩子也都上了班,虽然钱不多,但你们都能过得去。你们的困难不叫困难,只能说是用钱紧张,手里并不缺现金。但农村就不一样了,虽然他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看起来不缺粮食,但他们的收入不稳定,也没有手头的现金,他们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 不仅对家人“抠”,老人更是对自己省了又省。 在穿衣方面,解黎明老人从来不讲究,“衣服大都是50元、100元买的,要是上了200元她就有点舍不得了。”老人指着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外套说,“这是我孙子给我买的衣服,要500元呢,挺贵的吧。这件衣服穿了五年了,一般在家不穿的,就是出门有个什么事才穿穿。” 不仅如此,洗脸刷牙老人会劝孩子们节约用水,用的纸都是正反两面。为了节省开支,她一直坚持自己做饭洗衣。就连去年做膝部半月板置换手术,她也没有听孩子们的话,去北京做手术,而是就在临汾的一家医院换了一个国产的,最终省下了三万多元的医药费。 老伴去世后,孩子们都让她找个保姆,这样可以照顾她,孩子们也可以放心。但老人迟迟不找,直到去年做了手术行动实在不方便的情况下才请了个保姆。 说到迟迟不找保姆的原因,寇永安告诉记者,母亲为找保姆算过一笔账,她认为,请保姆在当地要花500元-800元,可要是自己多活几年,就要多花很多钱,而雇保姆的钱又能帮助多少个极有可能成为栋梁的有用人才呢? 令解黎明老人欣慰的是,在长期资助贫困生的事情上,她走的并不寂寞,家里人也都很支持她,只是有时会提醒她,不要影响自己的生活。 不过对于这一点,解黎明老人很放心,在她的心里,钱多少也没个够,人走了也带不走。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是离休干部,医疗费有国家报销,自己也花不了什么钱。年轻时的苦日子也过来了,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自己的条件总比那些贫困家庭的条件好。再怎样有国家,有人民,我的生活不会过不下去的。” 临汾供电分公司分管离退休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杨虎臣,这样总结了解黎明老人的资助行为。“她只是一个离休干部,她不是百万富翁,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精神可贵,价值无限!” “我做的那些事真的微不足道,只要能引起全社会对贫困家庭的关注就行了。” 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今,解黎明老人的先进事迹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她先后获得中组部“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各种荣誉称号达32次。但她却告诉记者,“虽然我拿出十几万元钱资助贫困学生,但这是我自愿的,我觉得很高兴。” 解奶奶的坚持,感动了身边的许多人,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响应。 从起初的不理解,到后来帮着妈妈去捐赠,家人用行动开始了自己的爱心之旅。 孩子们都有意识地把平时不穿的衣服收集起来,捐给贫困家庭。寇永安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母亲一声令下,全家就是总动员。 2000年,解黎明老俩口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的事很快就在临汾全市传开了。不仅带动了机关干部群众,而且带动了社会方方面面。在尧都区还掀起了一个救助特困生的热潮,一时间救助失学儿童、救助特困生,成了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许多干部群众主动找到区委、区政府要求捐款,一些离退休干部通过区长热线电话询问特困生情况。短短9天,尧都区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就收到捐款11万元。为了尽快使救助款落实到特困户,尧都区政府隆重举行了赞助高考特困生入学仪式大会。在这个仪式上,捐助者与被捐助者接对子,相互交流,充满人间真情的泪花与欢欣交织在一起…… 全国劳模崔惠敏拿出自己积蓄2.1万元,当场捐助了14位特困生; 临汾市联社各基层单位领导个人捐资的5.4万元,捐助18个特困生; 当天,共有41个特困生得到了捐助,解决了入学困难。 2003年7月1日,临汾供电分公司驻国家级贫困县永和县扶贫队接到解黎明老人送来的捐款时,队长表示将老人送来的钱设立“解黎明帮困助学基金”,号召大家向她学习,使这个基金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充,不断壮大,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永流传。 霍州市紫云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志红,在得知解黎明同志的事迹后,感动之余,与霍州市文明办联系,在公司设立了“紫云爱心助学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老人的爱心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捐助的孩子们更是将这种爱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刚刚从辽宁科技大学毕业的遆晋梁,在春节后返回太原实习,临走时还不忘再去探望解奶奶。虽然当初领到解奶奶的爱心捐款时,他们不过是一面之缘,但那份感激之情已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他们全家有时间都会去看望解奶奶。 他说,当初他是跟其他四名大学生一起接受捐赠的,那时只是觉得是个慈善活动,就算拿上钱也记不住捐赠人是怎样的。只是家长告诉他,人要懂得感恩。所以,他和父母一有空就会去看望解奶奶,在他心里,解奶奶就是亲人,他也希望等自己有能力了,也把解奶奶的爱继续传承下去。 在解黎明老人心里,有个信念,那就是一直会坚持不懈地把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善事做下去。她希望,自己的爱心可以解决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国民素质的提高就是要靠教育,而教育就不能耽误了孩子。她希望,自己的捐助可以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本报记者 张剑雯 责任编辑:
上一篇犬王争霸(图)
|
下一篇襄汾成立帝尧文化之都演艺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