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时政要闻 本刊特稿 综合信息 舆论监督 舆情转载 旅游文化 文苑漫步 警钟长鸣 企业之窗 读者来信 本网公告
现在时间:
综合信息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您现在的位置: 综合信息_综合信息
杂粮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图)
发表于:2012/5/15 [ 阅 369 次 ]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经济日报 
 

图为沁州黄小米加工现场。

张云摄

山西省提出,今后三到五年,将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等7种优势杂粮,力争使杂粮产量增加30%,杂粮亩均收益提高150元——


太行吕梁山区优质小米、晋西北马铃薯、忻定盆地的甜糯玉米、以及管涔山周边县区优质燕麦……我省杂粮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美誉度,需求量呈逐年增大的趋势。


随着人们健康营养意识的增强,这些特色杂粮做成的“粗粮”食品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营养食品,而经过加工包装后的杂粮礼品也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杂粮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受到人们的青睐,杂粮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杂粮迎来发展春天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振兴杂粮产业电视电话会上,我省杂粮产业振兴的大盘子基本敲定。今后三到五年,我省将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力争使全省杂粮产量增加30%,杂粮亩均收益提高150元。


按照规划,杂粮振兴将重点从四个方面加以推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杂粮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建立杂粮生产基地;择优扶持杂粮产业龙头企业;健全完善杂粮产品流通体系。


生长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小宗粮豆俗称为小杂粮,其显著特点是:少、杂、特。小杂粮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逐步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它既是传统食粮,又是现代保健珍品,在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山西省的大同为例,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基本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暂温热多雨,春秋凉爽,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无霜期为1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特殊的地形、地貌和高寒冷凉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合小杂粮生育期短、耐旱、耐寒、耐瘠的生长特性,为发展杂粮生产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产业链条日渐完善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优质杂粮得到有效开发,农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杂粮产业也成为大同农业重点培育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种植效益日益突出。近年来,大同各县区小杂粮种植逐步向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效益逐步显现,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天镇县抓住全国小杂粮市场日渐红火的机遇,去年,全县种植优质小杂粮15万亩,总产量达到20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500多元。


——品牌效益提升质量。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市各县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杂粮产业,一些产品还进行了绿色无公害认证,注册了商标,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广灵在小杂粮产业发展中注重品牌效益,截至目前,全县有机、绿色、无公害三项农产品认证面积占到小杂粮播种面积的69%。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近年来,该市围绕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批档次高、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如左云的雁门清高食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我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省级梯次企业,公司开发出的小杂粮系列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并长期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


小杂粮要变大产业


今后,山西省杂粮产业主要在品种更新换代、高产技术推广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三个方面下功夫:


——基地建设则要突出集中连片,形成产业优势区。重点建设以沁县、汾阳为代表的太行、吕梁山区优质小米基地,以左云、岚县、娄烦、五寨、岢岚为代表的晋西北优质马铃薯、杂豆基地,以清徐、汾阳为代表的晋中盆地高粱基地,以及管涔山周边县区优质燕麦基地,寿阳、和顺、平鲁的甜荞基地,广灵、灵丘的苦荞基地和忻定盆地的甜糯玉米基地。而且在杂粮主产县还要建设一批万亩、5000亩和1000亩的规模化优质杂粮示范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对于市场前景好、带动效果显著的杂粮加工企业,将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项目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力争培养出一批大型龙头企业。


——健全完善杂粮流通体系。在杂粮主产县或集中产区,改造、新建一批杂粮产地批发市场,在北京等大城市设立杂粮直销中心。另外,还要在杂粮生产比较集中的忻州市规划建设山西杂粮展示基地和展销中心,以先进的国际理念和经营模式提供批发交易、展示直销、物流配送、进出口代理、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等全方位服务。三到五年之后,山西省杂粮有望形成北京等大城市有直销窗口,太原有物流园区,各市有大型批发交易市场的营销格局。


据了解,今年山西省对杂粮的补贴也将提高,其与玉米、小麦两大主粮的补贴差距会进一步缩小,相关政策有望近期出台。


本报记者 张云

责任编辑:
组织机构  |  联系方式  |  招聘英才
版权所有 © 2011-2025 沃土编辑部 准印证:(2010)L字第035号
晋ICP备2022012077号  晋公网备14100002000412
纠错QQ 845394373  监督电话:010-61057938
邮箱:wotuzz@163.com  技术支持:黑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