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文化_旅游文化
北方避暑胜地——朔州欢迎您(图)
发表于:2012/8/21 [ 阅 513 次 ]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经济日报
朔州市委书记王茂设在怀仁县调研生态建设工作 朔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正印在县区指导旅游工作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县木塔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县净土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广武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阴汉墓群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朔城区崇福寺大殿 2012“中国平朔杯”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平鲁站)比赛现场 中国速度赛马俱乐部联赛(决赛)右玉站比赛现场 怀仁金沙滩生态旅游景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广武长城 炎炎夏日到哪里?朔州正是好去处! 这里是东经111°53',北纬39°05',年平均气温3.6℃~7.3℃,海拔1090米,南邻忻州,北接大同,西北与内蒙古交界。每年夏天,凉爽宜人的气候和风景迷人的景观,让难耐炎热之苦的南方人跨过雁门关,来此享受清凉之快。 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36.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69%;接待入境游客50923人次,比上年增长23.02%;旅游总收入等经济指标增幅在省旅游局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名。 用发展的变化认知朔州 朔州这片神奇而又广袤的土地,历史积淀下来的不止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历经千载而积变的“黑色”,黑色给这座城市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满目疮痍的伤痕,黑色消失,绿色亦消失。这样的发展模式无异于竭泽而渔。 伤痛的代价给人以警醒,时代压在朔州市委、市政府的使命已不再是单纯的依煤而富,有限的资源带不来无限的财富,省委书记袁纯清带来的转型发展的声音振聋发聩,他似一个苍老的智者给迷途者指点迷津,给山西指明了出路,给朔州带来了希望。 站在右玉精神发源地右玉的土地上,铺天盖地的绿色,像泼墨的国画慢慢地浸润着这片土地。让绿色成为朔州的主色调已成为该市人民的主旋律,他们用传承的右玉精神慢慢地把绿色渲染开来,在各县区,绿色尽染。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朔州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以煤、电、奶为支柱产业,兼有陶瓷、食品、机械、建材、化工、轻纺、医药、冶金及耐火材料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以农牧业为主导、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格局,经济发展成效备受瞩目。 用历史的情怀感知朔州 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这片土地人民执着的仰慕,记者从太原出发,跨过雁门关,直抵朔州,感受到的是阵阵清凉。 眼前是旧广武城,一个历史的小圈落,在这新时代的背景下,与雁门关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衰败的城墙,还有摇摇欲坠的城门,岁月侵蚀的沧桑刻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城里的居民在古老的城堡里过着现代文明的生活,古老与现代气息的融合,自是别有一番韵味。 时空转换,记者来到了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瞻仰过木塔容颜的游客无不叹为观止,它所凝结的智慧令现代文明汗颜。一位游客叹道:“纯木结构,历经千年,依然岿然不动,难以相信。”这也许就是它令无数人倾倒的魅力所在。 站在塔下,高耸入云的木塔犹如剑指苍穹,充满了谁与争锋的气势。塔楼上悬挂的匾额,为历代帝王将相及文人骚客为它的奇而激情挥洒,为其增色不少。 站在木塔上,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从斑驳的塔里散发开来,拥抱着古人独具匠心的智慧,重温着木塔的璀璨。从塔里俯视这座小城,秉承着先人的智慧,勤劳淳朴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先人留下的璀璨文化,在这里演绎成了一年一度的应县释迦塔国际旅游文化,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在这里生生不息。 辗转右玉,沿着先辈晋商的足迹,记者来到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杀虎口。如此气魄的名字,承载的是历史的厚重、晋商的辉煌、民族的血泪。 杀虎口位于我境内的晋蒙交界处,是古时守卫京津的重要屏障。出了杀虎口,就是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广袤的草原驰骋着晋商白银帝国的丰功伟绩,也激励着后人奋勇赶超。 这里地势海拔相对较高,加上一马平川的大草原,风在这里肆意地长驱直入,驱逐着夏天的浮躁与炎热,游客飞扬的裙摆、摇曳的头发、萦绕的笑声,这里成了人们消夏的不二之选。 杀虎口的美景自是被人们称道,但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右玉精神更是被人们所传诵。19任县委书记,历时6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坚持绿化荒山,他们用行动将这种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不一样的人,却拥有同样的信念,这种信念还在延续,行动依然在继续。 用自然的热爱体验朔州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梦想的颜色。生机勃勃、绿色盎然的煤炭新城——朔州,正在用右玉精神的坚韧,去塑造它的本真,生命的本真在朔州市蔓延。 近年来,朔州市朔城区生态治理面积达130万亩,林地覆盖率为45%,人均绿地面积达10.9平方米,金沙植物园与西山森林公园堪称典范。 金沙植物园位于朔州市朔城区,总占地面积2600亩。公园从2009年10月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2100亩景观绿化,建设了菊花园、月季园、海棠园等20多个品种园,栽植各种树木310万株,是塞北最大的植物园地,具备科研展示、苗圃生产、生态保育、科普教育和景观游览等多种功能,园区分为高大乔木、生态群落、花卉、疏林草地和水生植物等多个展示区。 信步走在金沙植物花园,感受着习习的微风,渐欲迷人眼的是花的海洋、林的景致,扑面而来的芬芳,曲径通幽的小河,似假亦真的小山,娓娓而泻的瀑布,亭亭玉立的凉亭,一切都好似徐徐展开的画上江南,不禁让人陶醉。 来这里消夏的市民络绎不绝,萦绕公园的人工河,激情四射的喷泉,给人们带来凉爽的同时,也成了人们嬉戏的天堂,光着脚丫,卷着裤管,趟着潺潺的流水,炙热的夏天早已被抛在了九霄云外。 湖光山色,碧波荡漾,这是西山生态美景。 自2008年以来,西山生态工程已累计投资9亿元,共完成五期治理工程,治理面积达35万亩,成为市、区西部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今年,朔城区在完善五期工程的同时,重点推进治理面积达8万亩的六期工程,从张蔡庄乡魏庄南至高余村北,栽植各类树种900万株。全面绿化全长10公里的西山森林大道,栽植景观树10万株。 从金沙植物园出来,穿过西山森林大道,便来到了西山森林公园。放眼望去,绵延千里的绿色,随着地势的起伏而绵延不绝。一棵棵茁壮的小树,以坚韧的生命笑傲风沙,同时又成为朔城区的绿色心脏、天然氧吧,这里也成为了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为了保障绿色,硕大的西山生态水系工程便应运而生了。朔城区投资5.5亿元,由南、北两区分别引水。南部调水工程将恢河景观湖的水引至金沙植物园和西山森林公园,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引水管道20公里、蓄水景观湖3处,年调水1000万方。 驻足湖畔,波光粼粼的湖水,美景无限。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在这里交相辉映,令人无限神往。 应该说朔州人民种下的不止是一棵棵树,还有希望,收获的也不仅仅是一片片森林,还有幸福。 历史成就了朔州市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朔州人民的坚韧与勤劳成就了无限的生态美景,他们用历史的厚重演绎着今日的欢歌,“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平鲁门神文化节”等,如此的文化盛宴正在朔州大地绚烂绽放,正是这些文化与生态的掩映,这座崭新的资源城市取得了 “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影响中国改革十大资源型城市”等殊荣,这些荣誉见证着朔州的成长,更多的是鞭策朔州的未来,相信朔州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每一位游客。 相关链接: 朔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境内“峙峪遗址”考证,早在两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据史书记载,唐尧时为冀州之域,虞舜时属并州,夏归荤育,商属下危,西周属北戎,春秋时为北狄所据,战国时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城置马邑县,北齐设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废州设朔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晋绥边区。新中国成立后,归察哈尔省雁北专区。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后,划归我省雁北地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山阴三县,设立朔州市。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又划入怀仁、应县、右玉三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一大批文治武功的杰出人物名垂青史。女诗人班婕妤,是目前所知史籍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女诗人,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东阁大学士王家屏,素以廉洁、直谏著称,与名相张居正齐名。三国大将张辽、唐代名将尉迟恭均为朔州人氏。五代时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成为一代帝王。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就牺牲在这块热土上。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崔金鑫 石永杰 责任编辑:
上一篇浓浓醋香飘并州 太原(清徐)国际醋文化节开幕
|
下一篇徐悲鸿真迹在大同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