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时政要闻 本刊特稿 综合信息 舆论监督 舆情转载 旅游文化 文苑漫步 警钟长鸣 企业之窗 读者来信 本网公告
现在时间:
旅游文化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文化_旅游文化
右玉:开拓低碳旅游发展新路(图)
发表于:2012/8/26 [ 阅 486 次 ]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经济日报 
 

图为右玉明长城。辛泰摄


以杀虎口旅游景区为龙头,深入挖掘古堡文化、边塞文化、西口文化和军旅文化等优质资源,构建内容丰富、点面结合和风格独特的文化旅游体系——


从太原出发,往北,过雁门,径直到大同。


当你被云冈石窟的宏伟和恒山悬空寺的奇险感叹不已时,往西北稍稍走一点,你就会在不自觉中掉进一片绿色汪洋——空气清爽,景色迷人。


这里就是誉满全国的“塞上绿洲”右玉县。


这个全年无霜期不足三个月的县城,被联合国称之为像北欧一样美丽的小城。这里也是每年新闻诞生的密集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一波接着一波。也因此,这里的老百姓见到记者并不好奇,你有什么问题,他们都会非常流利地向你解答。


记者此行,是探究右玉这个生态强县将如何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的。


“西口文化”引领文化旅游体系建设


苏连根是中共右玉县委第十九任县委书记。一年多以前,他还是右玉县县长的时候,就全身心地研究如何让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生活再富裕些。


熟悉右玉的人,对苏连根的思考不会感到意外。因为过去几十年,右玉干部群众一门心思搞绿化,落后的经济却成了无法逾越的坎。


苏连根说:“因为生态恶劣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群众的生存。所以我们要一任接着一任干,换班子不换方向,换领导不换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今天的塞上绿洲。”


今天,右玉生态好了,经济贫乏就成了右玉县委和政府第二个要破解的难题。


苏连根懂得右玉,他也了解这里的老百姓需要什么。站在杀虎口城墙上,苏连根告诉记者,“我们的生态资源就是发展的本钱,我们的历史古迹是旅游资源。这里四周环山,南高北低,苍头河纵贯南北,发展旅游这里是绝好之地”。


记者了解到,右玉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古城堡随处可见,峰火台沿山相望,古长城蜿蜓起伏。


为此,全县依托“西口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杀虎口旅游区为龙头,深入挖掘古堡文化、边塞文化、西口文化、军旅文化等文化资源,形成内容丰富、点面结合、风格独特的文化旅游体系。


盘活生态、边塞和人文三大旅游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业,向生态要效益,依靠绿色走特色之路,成为右玉县委、县政府攻克经济瓶颈的新目标。


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右玉县充分挖掘生态环境、边塞风情、人文古迹三大旅游资源,狠抓景区景点的配套工作建设,以开发独特资源,推出特色项目,发展特种旅游为主导,进一步提高旅游品位、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景区档次,推进生态、民俗、特种体育“三大”特色旅游开发,最终实现旅游富民目标。


该县按照生态带畜牧、生态兴旅游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草产业、苗木产业、花卉产业等新型产业。全县整合项目资金,大抓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形成了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生态建设体系。而且全民动员,加大了对全县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打造生态精品。


同时,借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古关、牛羊等优势,构成的塞外风情和人文景观,右玉人建百里绿色通道,打造生态精品,恢复古关遗存,开发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建设如火如荼。


此外,该县不断加大引资和合作力度,新上大型狩猎场、滑雪场、高尔夫球练习场、生态植物园等项目;并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与商务、会展、摄影、学术研讨等相结合的多种旅游开发形式。


经济发展瓶颈正在逐渐突破


借着旅游形成的品牌和环境、政策优势,许多投资商都不约而同地瞄上了这片绿地。


如今,右玉全县已经步入了“人力变山河、山河生畜牧、畜牧促经济、经济营生态、生态美人居”的良性循环发展轨迹。


生态、畜牧、旅游三大独特品牌,正成为右玉人民彻底脱贫致富的坚强保障。


目前该县实现了“四个一半”——全县林地面积占到全县国土面积的一半;种草面积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畜牧业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生态经济占到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与此同时,该县还开发了具有浓厚边塞风情的生态旅游,建起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畜产品加工基地,右玉的土豆、莜麦等小杂粮已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旅游景点所在地的村或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的村庄,着力建设与乡村旅游度假相结合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并利用农家庭院和乡村文化,开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旅游项目。


如今的右玉,登长城、观古堡、游观寺、效古跑马、胡服骑射,亲身体验峰火狼烟表演,欣赏地方小戏演出,体验传统的民间手工作坊的工艺制作……一项项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推动着右玉生态旅游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在使游人领略到右玉不断变化着的新风貌的同时,也鼓起了右玉农民的钱包。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冀全喜 王涛

责任编辑:
组织机构  |  联系方式  |  招聘英才
版权所有 © 2011-2025 沃土编辑部 准印证:(2010)L字第035号
晋ICP备2022012077号  晋公网备14100002000412
纠错QQ 845394373  监督电话:010-61057938
邮箱:wotuzz@163.com  技术支持:黑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