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时政要闻 本刊特稿 综合信息 舆论监督 舆情转载 旅游文化 文苑漫步 警钟长鸣 企业之窗 读者来信 本网公告
现在时间:
时政要闻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您现在的位置: 时政要闻_时政要闻
晋城市领导干部帮扶点上献真情谋良策
发表于:2012/10/4 [ 阅 557 次 ]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记者来到深秋的晋城采访,走太行、过王屋、进中条,在大山深处,随处都能看到市县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帮扶点上忙碌的身影。


从2010年始,晋城市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帮贫到户活动。领导干部下了基层,接了地气,聚了民心。经过3年的扎实工作,不仅改善了这个市贫困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改变了市县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支好队伍带出务实好作风


“潞城是晋城市贫困村最集中的一个镇,这几年的变化,多亏了市县干部下乡住村单位帮扶结对的好政策!”陵川县潞城镇党委书记毕增林兴奋地说。3年来,该镇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栽植连翘4.3万亩,栽植核桃6500亩,建设日光温室和春秋蔬菜大棚116栋,发展土鸡山养规模养殖场6个,涌现一大批特色产业专业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2010年以来,晋城市31名市级领导率先垂范,深入贫困山村、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接地气、打地基,拜人民为师,解群众难题。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市迅速掀起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帮贫到户活动的热潮。


泽州县高都镇大泉河村是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的住村联系点。她“四下大泉河”成为当地群众的美谈。第一次“登门认亲”,张九萍深情地对村干部群众说:“大泉河村是我下乡住村的联系点,以后来了,咱们尽可能少说空话、套话,说就说咱们乡亲们的话,办咱乡亲们的事。要常来常往,建立起直通车,你们有困难和问题可以随时直接给我打电话,你们需要我来村里帮忙,我也尽可能抽出时间来。我现在就是咱大泉河村的人了,你们不要把我当外人。”此后,她又两次与村干部和群众座谈,商讨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增收办法。今年8月21日下午,她第四次来到大泉河村,在刚刚修建好的村民活动大院里,村党支部书记秦海生欣喜地告诉她,村民活动室建起来了,村卫生所扩建了,基本药物配齐了,学校的复式班也办起来了,养蚕大棚也已经建好了,村民的养蚕积极性也很高。


据了解,晋城市出台了市领导“三联一住”蹲点包片制度,要求市四套班子每位领导,联系一个重点生产企业、一个重点工程项目、一个贫困乡镇,同时,在已帮扶的贫困村开展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31名地市级领导干部,联系了31个贫困村。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帮贫到户,一定5年不变,确保帮扶力量覆盖到每一个贫困村和每一个贫困家庭。


一支好队伍,带出了领导干部关心群众疾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今年上半年,晋城市共有1228名领导干部参加下乡住村领导包村增收活动,帮扶贫困村和发展滞后村936个。160个市直单位结对帮扶160个贫困村,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帮贫到户1500多户。全市各级干部下乡住村3642天,参加劳动2088次,走访农户4700余户,组织开展下基层活动1428次,制定和完善年度发展规划900余个,选择项目1053个,开工项目560个,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750个。


一套好办法解决扶贫大难题


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是闻名的历史文化村,又是全市有名的贫困村。历史上“孔子回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全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1800余口人,拥有2700余亩山脊地。泽州县水务局与这个村结成帮扶关系后,可愁坏了局长张良善。因为按照市县有关文件的硬性要求,下乡住村和结对帮扶的领导干部和单位,必须帮助贫困村建立村级主导产业,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扶持村里按照“一村一品”的理念,开拓生产增收门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他和机关的其他领导从江苏引进雨润集团10万头养猪场项目,才解决了这个难题。据了解,此项目建成后,可带动村民800人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1500元。目前,项目已与雨润公司签订了协议,场地和道路已开通,并办理了工商税务等各项手续。


6月30日到7月1日,晋城市市长王清宪在下乡住村联系点沁水县郑庄镇吕村调研时,语重心长地对村干部和群众说:“全市开展的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帮助村里选择好的产业发展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晋城市要求,领导干部下乡帮扶必须做到 “六个一”和结对帮扶“五个一”。即,帮建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帮助贫困村干部群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帮助上一批好的致富项目、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等。其硬性指标,就是帮助贫困村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引进扶贫资金和项目,实施一村一品战略,恢复这些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晋城市特别强调,要改过去单纯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为扶持产业发展的“造血式扶贫”,改过去单纯由扶贫部门扶贫的“单一扶贫”为领导干部和多部门参与的 “立体扶贫”。这种靠产业发展的“造血式扶贫”模式,既增加了贫困村的自我修复能力,又丰富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的内容,也解决了多年来扶贫的难题。


一个好机制干部下乡常态化


晋城市农委主任李天胜说:“创新一个好的机制,是干部下乡住村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有力保证。”为防止领导干部帮扶流于形式、走过场,晋城市建立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的长效机制,实行实名对接,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帮扶对象基本情况数据库,把服务群众的效果作为干部使用、提拔的重要依据。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等8个部门组成,由市委组织部长范丽霞和副市长茹栋梅负责召集,各有关单位领导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设立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原则上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会。通过例会制度,解决一些领导干部下乡住村中发现的重大问题。


建立工作档案制度。全市住村单位全部建立了工作档案,详细记录了开展住村工作的情况,农村党组织把住村单位工作情况记入《农村党建工作台账》,作为检查、考核的依据。同时完善了“一账一本”制度,“一账”即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台账。每个季度对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本”即民情日记本。每名干部在下乡住村过程中,都要将所闻、所感,以及工作计划、措施、成效以日记的形式记入民情日记本,作为干部下乡住村工作的重要记载。


建立报告、通报和考核评比制度。住村单位每个季度把工作情况报送县市区干部下乡住村联席办公室。县市区干部下乡住村联席办公室再将情况报送市联席办公室,定期对住村单位的工作进行检查,并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通报。年终进行认真督查,奖优罚劣。


晋城市通过创新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和单位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了全市包村增收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从而促进和加快了所包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本报记者方永利 本报通讯员秦宏平 梁明敏

责任编辑:
组织机构  |  联系方式  |  招聘英才
版权所有 © 2011-2025 沃土编辑部 准印证:(2010)L字第035号
晋ICP备2022012077号  晋公网备14100002000412
纠错QQ 845394373  监督电话:010-61057938
邮箱:wotuzz@163.com  技术支持:黑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