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时政要闻 本刊特稿 综合信息 舆论监督 舆情转载 旅游文化 文苑漫步 警钟长鸣 企业之窗 读者来信 本网公告
现在时间:
旅游文化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文化_旅游文化
旅游兴晋:山西人的脑子需要转个弯
发表于:2012/12/5 [ 阅 583 次 ]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主题破解


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毫无疑问,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从2002年到2011年,山西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6.6倍,年均增长25%;旅游总收入增长9.6倍,年均增长30%;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之前的22位上升至16位。但是,与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翻番目标,乃至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山西旅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思想解放。


山西省情旅游总收入10年跨越千亿元


改革开放前,“旅游”还是一个舶来词,是“少数人的游戏”,一种奢侈体验。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随着山西旅游大发展,景点星罗棋布,交通四通八达,旅行社遍地开花,旅游逐渐从周边游到国内游,再扩大到这几年的异常火爆的出境游,幸福远行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方式。


这组数据便是最好的见证:


2002年,山西接待国内旅游者43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6.51亿元;2011年,山西接待国内游客14974.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42.59亿元。我省旅行社已由2005年的533家增加至809家,持证导游由2005年的6593人增加至16347人,全省旅游景区点由2002年的136处增加至2011年的543处,增长近3倍。旅游业为山西省增加财政收入250.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48%,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8.53%。“2006年,新绛县中村北300多农民,从运城坐飞机到华东五市出游,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在旅游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山西红马国旅副总经理张建文说,10年前,单位福利旅游的目的地主要是华东五市,这条线路曾集中了近七成的山西出游者。后来,九寨沟、桂林、云南、海南慢慢出现在山西人的视野中。


国内游的目的地增多了,山西人又开始想着出国了。“出境游市场开发的初期,包机线路主要有港澳、新马泰;到2008年、2009年新增加了日本、韩国等地;今年,又开通了泰国、普吉岛等直飞旅游包机。”张建文说,旅游包机开通之前,韩国5天游,从北京起止,团费就得4000元左右。如今,太原直飞韩国,6天行程团费2000元出头,普通百姓也能玩得起出国旅游了。


典型案例我把最好的十年放在了这里


没有应酬、没有活动时,凤凰山生态植物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天平会登上栽满树木的山顶,俯瞰整个园区,从内心涌动出一阵激动,十年了……


十年前,他还在忻州交通局办公室任职;十年后,他成为968公顷复式旅游景区的掌舵人。“最初建这个植物园是为了大运高速公路的绿化,随着对该园的深入调研,从省交通厅到忻州当地交通局的各级领导逐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个绿植培育基地,完全可以做成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成为未来路企事业多元发展的方向性工程。”杨天平说。


凤凰山生态植物园有限公司作为我省交通厅直属的股份制企业,成立于2002年2月。当时我省交通开发投资公司为响应省政府关于整合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战略构思而成立的,是中国首个复式旅游景区,主区域由万亩生态植物园和千年神汤都温泉乐活园组成,集温泉养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以及完善的住、餐、购、会议配套服务于一体,是山西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以凤凰山植物园为乡村旅游的龙头,带动了所在区域的农业观光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忻府区受禄乡乡长李变平介绍,乡里甜瓜质量虽好,但知名度低,产量小,以前没有形成市场。今年6月,首届薄皮甜瓜节的举办,打开了凤凰山景区的旅游之路,展现了全新的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发展成果,以节庆活动带动地方产业的大力发展,让更多观光者感受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受禄甜瓜的知名度也迅速提升,全乡去年共种甜瓜1000多亩,总收入共1076万元,同比增长了115.2%。“生态旅游,这是一条不一样的路。”杨天平说,目前所探索的发展模式,也许是转型中的山西旅游未来发展新的路径,这也是全国各地乡村旅游都在摸索的一条路。


徜徉在园区中,杨天平抚摸着已然成材的树感叹着:“我把自己最好的十年放在了这里,希望能越走越宽。”


主题聚焦景区能否摆脱“门票经济”?


旅游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驱动,景区景点被视为地方财政的“金饭碗”。众多知名景区门票已经迈入“百元时代”,令游客大呼“快乐负担千金重,秀美山河玩不起”。


在今年“十一”黄金周8天时间里,山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48.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9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日常一个月的旅游收入。


旅游收入增幅大于接待增幅,似乎是走上了一条集约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型路子,其实不然。因为这个效益的提升,并不是依靠接待量或旅游附加值的增加,而是通过提高门票价格,基本上是涨价因素的一种累加反映。


那么,我省旅游发展能否走出单纯依靠“门票经济”的怪圈?


我们面临着两难判断:门票价格在涨,景区人流不减反增,收入不降反升,旅游产业亦在小步前进。这种状况之所以得到维持,是因为碰上了“好时候”。我省人均GDP不断攀升,居民消费升级,旅游消费需求旺盛,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是观光游览型需求。景区不愁客源,地方不愁人流,门票降价的动力不足。因此,我省旅游业如何从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研究课题。


山西旅游业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门票收入占据了旅游收入的很大部分,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餐饮等弹性消费比重较低。当然,在投资主体、利益驱动和分配机制等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骤然降低景区门票,这既不可能,也很不现实。


如果说凤凰山生态植物园以节庆带动旅游,那么,著名的杭州西湖却以“免费”创造效益。


2012年,是西湖实行免费门票的第十年。10年间,西湖相继取消了130多个景点的门票,占景点总数的70%以上。西湖免费,但西湖景区增加了很多休闲消费场所,景区商业网点服务项目创造了税源,增加了收入,景区内的商业网点租金也在上升。西湖免门票后直观上降低了游客的旅游成本,使更多游客逗留时间延长。让游客将钱花在住宿、吃饭、购物、娱乐等方面,意外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省旅游局行业管理处处长陈少卿告诉记者:“山西旅游要摆脱门票经济,必须按照现代企业之路来运转,同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管理和经营模式。很多经验是现成的,搬过来就行。虽然这需要付出成本,但我们收获的是品牌效益、口碑效益、经济效益。在这个问题上,山西人的脑子需要转个弯。”


未来走向“文化富足”的山西如何晋善晋美


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佛教文化、大院文化、根祖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有专家指出,南方省份是“文化焦虑”,所以“无中生有”打造旅游文化,而山西是“文化富足”,欠缺在深度挖掘中赋予旅游本身生命,在旅游的全过程得以精美体现、高端创意和高位开发。


目前,我省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以文化提升旅游的迫切性。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要在文化旅游水乳交融、高端嫁接、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做活山西“地上”这篇灿烂的大文章。


实际上,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不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影视剧《乔家大院》就捧火了晋商大院;平遥古城的“县太爷升堂”、皇城相府景区的“迎圣驾”表演、“八音会”为旅游景区注入了灵魂。武乡推出的《太行山》和正在打造的 《印象平遥》、《印象五台山》,填补了我省重点景区品牌演艺缺失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一朝京华,两代陪都,明清重镇”之历史积淀的大同,在古城保护与修复,建设大云冈、大恒山和大古都旅游景区后,又开始集聚创意人才力量创造城市文化主题,持续不断进行文化艺术会展、会演、博览活动,成就了其世界雕塑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一座文化之城、艺术之都、创意之市、朝圣之地、休闲之所已渐具雏形。


美丽中国,通过旅游发展可以部分实现。我们期望着已经迈出历史性步伐的山西旅游,能够跨越式大踏步前进,实现晋善晋美目标。


首席记者 潘春娟

责任编辑:
组织机构  |  联系方式  |  招聘英才
版权所有 © 2011-2025 沃土编辑部 准印证:(2010)L字第035号
晋ICP备2022012077号  晋公网备14100002000412
纠错QQ 845394373  监督电话:010-61057938
邮箱:wotuzz@163.com  技术支持:黑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