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窗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 您现在的位置: 企业之窗_企业之窗
吕梁百企牵千村推进产业扶贫
发表于:2013/6/8 [ 阅 568 次 ]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政府规划引导 政策激励考核 本报讯 (记者 赵向南)邢昌明老人在吕梁槐树沟村种了50多年地,70岁时生活发生了变化:不种地领上了工资,变成股民分红。老邢指着漫山遍野的核桃树说,“除在园区打杂每月领1000元外,我老两口一年还领4000元和6袋白面,真想不到,老了还能领工资。” 邢昌明以前种4亩多圪梁梁地,产的粮卖不到1500元,他们成立合作社和联盛集团组建生态农业园区,联盛出资在园区种核桃枣树,建酒厂养殖场,农民土地入股分红。老邢生活变化的背后,是吕梁今年起按照省委书记袁纯清的指示,在已有企业帮扶农村基础上,实施百企千村产业开发扶贫战略,引导大企业和贫困乡镇结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实施产业开发扶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公司化、农民工人化。截至6月5日,有121户工矿企业参与,其中80%以上为民企,在99个连片贫困乡镇的1890个贫困村实施,覆盖了全部贫困村。 吕梁是我省近年经济发展较快市,涌现出一批实力强、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吕梁也是连片贫困地区,有贫困人口88万多,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4,贫困面大、贫困人多、缺乏致富项目。大企业牵手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开发,能让企业的资本、管理等优势和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优势对接,培育新产业,实现企业和农村共赢。 推进百企千村产业扶贫中,吕梁市制定了规划,即按照就近帮扶、双向选择、区域平衡原则,采用一户企业帮扶一个乡镇的办法。扶贫产业重点是8+2农业产业化项目,即发展林下经济、食用菌、设施蔬菜、核桃、红枣、杂粮、畜牧、马铃薯八大特色产业,突出抓好市场开拓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开发以土地流转为前提,以乡镇为单元,每个企业在税前利润中拿出一定的资本金,成立产业扶贫开发公司,对帮扶乡镇进行产业扶贫。市里还出台了配套优惠政策和考核政策,对非煤企业从事产业扶贫开发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等。考核实行半年一检查,一年一考核,对考核结果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予以隆重表彰。 政府规划和激励考核政策,激发了企业积极参与。汇丰集团投资1亿多元加工碗团和芝麻饼;东辉集团建设万亩核桃园等。据统计,帮扶的万亩中药材已种植到地,5000孔闲置窑洞已栽培上食用菌,2.5万亩设施蔬菜、2.5万亩核桃、1万亩优质红枣等全落实到村到户。吕梁市副市长刘永平说,到“十二五”末,80余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要达到6000元以上,实现收入翻番。 产业开发扶贫好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说,发展意味着消除贫困。此言不假,消除贫困只能靠发展经济,靠建立产业基础,靠走市场化路子。 吕梁市在省委书记袁纯清指示建议下,实施百企千村产业开发扶贫,政府规划引导,出台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土地入股、规模种植养殖等手段,企业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对接了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开发了农村地上资源,形成了一个个特色产业。企业和贫困群体在市场里牵手,也在市场里共赢利,有共同利益才能共同发力,发展和收益也才能持久,贫困群体才能稳步脱贫。此外,企业还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观念转变,营造浓厚市场经济氛围等,都将有力激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 多年来,我们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模式,即财政直接给贫困群众钱粮,或为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或兴建医疗卫生学校等社会事业。这种模式固然有效,能给贫困群体带来看得见的实惠。但从长远看,特别是在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的新阶段里,很难根本解决贫困或实现稳步脱贫,因为单方给予发挥不出贫困地区优势,贫困地区也难形成产业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体难形成稳定收益机制。因此,吕梁企业联手农村进行产业开发扶贫,值得借鉴推广。 其实,企业参与产业开发扶贫,对企业来说也是好处多多,不仅可以成为高尚的奉献者,更是长远受益者。一方面,弘扬了中华民族帮穷助弱的优良传统,塑造了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拓展了发展空间,带来发展机遇。希望更多企业牵手贫困地区,打一场产业扶贫开发战,实现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