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时政要闻 本刊特稿 综合信息 舆论监督 舆情转载 旅游文化 文苑漫步 警钟长鸣 企业之窗 读者来信 本网公告
现在时间:
时政要闻
本网公告
相关文章
· 您现在的位置: 时政要闻_时政要闻
尼克松访华与中国电视的发展(图)
发表于:2013/5/7 [ 阅 486 次 ]
 

尼克松访华的资料图片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电视技术处于世界最发达行列。伴随美国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尼克松深谙电视报道对其政治生命的作用。在其出访中国时,电视媒体记者是最庞大的随行群体。


当时中国黑白电视的发展水平、电视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美国,凭中国的电视水平,无法担负尼克松访华活动的电视报道。


1971年8月16日,基辛格、沃尔特斯和洛德,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向中国方面提出了尼克松在华期间的通讯问题和媒体报道安排。电视转播是美国总统第一次中国之行的必备项目。美方提出要使用通讯卫星进行最快速的报道,但当时中国还没有这种设备。于是,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进行了反复磋商。最后,双方同意由中方购买美国的卫星地面站设备,再租给美方使用。


周恩来召集会议进行研究,原则同意美方提出的通过卫星转播尼克松在华活动实况,决定由中国政府出资买下供美方使用的通讯卫星,然后租给美方使用。周恩来说,我们买过来,租给他们用,他们付费。这样一方面维护了我们的主权,另外我们跟他们使用时总能学到一点技术。尼克松访华的先行官罗恩·沃尔克对当时的情形回忆说:“我们会把一切都写下来,我们会画一些图,同时编写现场安排说明,他们把这些图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后使用。我们从头到尾指导他们,他们如饥似渴地跟我们学。我认为他们意识到这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我相信这是周恩来的安排。”沃尔克的判断没有错,如上所述,这正是周总理的安排,这也是当时中国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所有人都在努力地想搞懂用于采访的复杂技术。


有关尼克松访华期间的卫星通讯和电视媒体的报道安排,中国不仅同意在中国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转播尼克松访华实况,而且还同意美方增加随访记者。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中方决定买下美国卫星地面站全套设备,然后再租借美方使用,租金607038美元,规定设备安装调试后,经中方批准美方方能使用,按记账办法收费。估计可收回50多万美元,同租金相差不多。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交易游戏,但在当时却是非常严肃的主权原则。


尼克松访华的电视报道给中国的电视发展带来了若干方面的影响:一是让中国的电视工作人员了解到美国先进的卫星电视报道技术,二是引发了中国方面考虑引进国外先进的电视技术取代中国的自主研发,三是打开了中国电视界与美国电视及其他欧洲发达国家的业务增长的交往。


1972年1月7日,美国宣布尼克松总统定于2月21日来华访问。尼克松访华阵容庞大:代表团正式代表12人,非正式代表22人,加上后勤、记者和技术人员共391人。这次访华的随团记者87人,加上电视、电影等技术人员共160多人。为向美国转播尼克松访华的电视节目,中方在首都机场附近兴建了“联合制片和播送中心”。1972年1月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组成70多人的接待组,接待为尼克松访华进行电视转播的美方先遣人员和电视广播技术人员,并协助“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等美国广播电视机构报道尼克松访华的活动。这是我国首次通过国际卫星向世界发送广播电视报道,借用美国的技术力量和新闻报道,向世界介绍中国。更重要的是,中国电视工作人员通过亲历这一重大报道事件,切实地看到中国电视媒体与美国电视媒体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并因此转变了自主研发的观念,考虑引进技术。在比较优势的原理下,拿来主义不失为一种更高效的选择。


尼克松访华也打开了中美两国的交流和中国对外电视的门户。这些点点滴滴的事件,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电视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无不产生深远的影响。


据《世界知识》

责任编辑:
组织机构  |  联系方式  |  招聘英才
版权所有 © 2011-2025 沃土编辑部 准印证:(2010)L字第035号
晋ICP备2022012077号  晋公网备14100002000412
纠错QQ 845394373  监督电话:010-61057938
邮箱:wotuzz@163.com  技术支持:黑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