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平
位于翠巍山下的南河种中心校,一直是应县教育系统勇立潮头唱大风的“弄潮儿”,在开创与拓展应县农村教育新途径上,因势顺势,克难功坚,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成绩斐然,受到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
一、在学校布局和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
南河种中心校所辖范围是乡镇合并前的原17个行政村,2004年底共有中小学17所,其中规模中学2所,小学15所,另外内含戴帽中学一所,学生人数2900名,教师220名,其中小学临时代课教师就有63名。当时,常规教学很难落实,素质教育得不到保障。办学规制点多面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成为制约全镇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这样的现状,学校怎样发展壮大,教学质量何以提高,为此,南河种中心校领导组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充分酝酿,反复论证,认识到要想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就必须创新思路,调整布局,撤点并校,优化教育资源。从2005年开始实施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工程,对全镇17所学校的新、改、扩建和教学点的撤并进行了全面规划,对学生人数150人以下、村距在两公里以内的四堡学校合并成了规模在600人以上的镇一小;将镇一中、镇二中合并成一所高质量、上档次的全日制中学;撤消了学生不足50人的白滩小学、常乐小学;撤并了100人以下的东崔庄校、鲍堡校、小石村校。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全中心校由原来的17所学校的分散办学,变成了现在3所规模小学,5个教学点,1所全日制初中的规模办学,其中把地理交通位置最好的镇一中改造成命名为镇二小的全寄宿制学校。2009年,县乡两级政府又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设施配套最好的接马峪九年制学校。通过布局调整和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南河种已变成了现实。改变了边远村庄学校因学生人数萎缩而造成“麻雀”、“空巢”式学校大量出现的局面,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增强了办学活力,实现了全镇基础教育的基本均衡发展。
二、在学校管理与寄宿制学校建设上有新举措
如何创新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和谐的校园文化品质,南河种中心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全程管理、人性化管理、服务型管理,成为中心校成熟的管理特色。在师资队伍管理上提出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理念,改革教职工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和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健全教职工津贴发放制度,制定教师考核量化评比方案。做到了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将学校与教师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上建立起科学管理的评价体系,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酬,优绩优酬,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在岗不爱岗,从业不敬业,敬业不专业的现象。师德师风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抓手。此项工作中,中心校实施了“铸师魂工程”,出台了《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推行了学校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中心校与校长,校长与教师层层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年度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教师绩效工资的分配与职称评聘工作做到阳光下作业,通过考勤、考量、考绩进行绩效工资的分配,同时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实行公开职称测算数额,公开职称分配指标,公开评审程序,公开评聘结果,做到优先在岗一线教师,优先贫困山区教师,优先教龄长的教师,把知情权和操作权充分交给教师,实现了教师由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勤奋工作的转变。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在学生管理上,中心校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始终把各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把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教育学生“一日五文明”,即:文明进校,文明上课,文明操练,文明集合,文明离校。做到语言上礼貌,行动上文明,穿戴上整洁,卫生上干净,生活上节俭。逐渐让制度走向人文,让规范深入人心,使制度的执行过程成为合聚人心的过程,形成积极的管理氛围,把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融为一体。
镇二小是南河种中心校高标准的完全寄宿制学校,创办于2008年秋季,学校本着“求生从自新开始,发展由零点起步”的理念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学校首先确定了内强管理,外塑形象的基本办学方略,围绕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做文章,提出“软硬件并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作原则,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学习型学校建设,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行为教育、养成教育、德育教育的内涵。在管理模式上,学校实行“保姆式”、“营养式”、“封闭式”、“娱乐式”的人性化管理,学生的饮食起居由生活老师全天负责,全体教师以“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的育人观念,帮助小学生料理日常生活。为了使“全程管理”落在实处,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住宿生管理制度》,《后勤卫生管理制度》,《后勤主任与生活教师工作要求》,《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学生饮食营养搭配要求》,学校每星期安排一天为“家长开放日”,让学生家长亲自感受并体验学校的管理、教学及学生生活,营造了学生学得开心、生活得舒心、家长放心的良好氛围。
三、教研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举突显新亮点
近年来,南河种中心校始终把“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基础定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在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上要质量,在课堂教学上要效益,在教科研上要成果,首先严格绩效考核制度,相继出台了《教师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与《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及奖励办法》,并将考核结果留存档案,为教师的评优、晋级、评模、班主任津贴与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主题教研活动中以高效课堂教学为抓手,使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升课堂的效能,效益和效率。1、开展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备课能力。2、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3、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4、结对帮扶,联片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5、通过专家引领,示范带动,“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交流、提升的平台。6、以“示范课”,“展示课”,“同课异构”,“课堂擂台比武”等形式彰显教师的风采,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其次,中心校定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进行质量跟踪监测,并作出科学合理化的评价,通过精细化的教学管理,“自主”化的课堂模式,高效化的主体教研,使南河种中心校教研教学工作一步一个新亮点,一步一个新跨越。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工程,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南河种中心校扎实把“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用于教学”的远程教育、网络教研、多媒体的运用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作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农远工程做到了“五进三不漏”,即学校信息技术与优质资源进计划,进教案,进课堂,进管理,进教研;不漏学校,不漏教师,不漏学科。各学校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接入互联网,使教师和学生尽享优质教育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南河种中心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管理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首先各学校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十分重视环境的隐性育人作用,深入实施校舍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校园环境园林化,教育教学现代化为内容的“四化”学校建设工程,争取基本建设投资,实现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与实验器材、电化教学等项目配套,与相关部门结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做到了校园环境净化、绿化、香化、美化、安全化,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六一”节,教师节,元旦进行系列广播体操比赛、教工篮球赛、师生乒乓球赛,开展中小学生才艺展演活动,定期的绘画、书法、演讲、征文、故事会、诗歌朗诵、歌咏等比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了学生的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通过“唱红歌”、学习抗震抗洪救灾英雄事迹,使学生受到了亲情教育、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用小形式育大修养,寝室文化,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餐厅文化,犹如春风化雨,使学生抬头受教育,低头受启发,校园上下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
“平安、文明、创新、和谐”已成为南河种中心校的特色。把握教育规律,发挥地方优势,使南河种中心校步入了日新月异发展的快车道。
振兴应县教育势在必行,能够使应县农村教育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是迫在眉睫。当前应县农村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1、学校基本建设不够完善,体育设施、教学仪器、规模学校远程教育实现“班班通”、学校医务室的建设未能完全配套。2、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民办学校随意扩轨,哄抢生源,必须建立有效约束机制且监督到位。3、办学经费短缺,学校的取暖、各项活动的开展,受到一定制约,有待于进一步解决。4、英、音、体、美学科教师不足,需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工作。5、农村幼儿园大多民办,师资差,办学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经济要发展,教育是关键。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更新观念意识,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努力开创应县农村学校教育新局面。
|